最近看到DIGI PHOTO一篇介紹RAW檔拍攝人像的修圖前後文章,想起之前在Mobile 01引起激戰的話題,修圖重要還是拍照重要。原文:用 Raw檔拍攝人像寫真後的修圖步驟範例
RAW檔是指原始圖檔包含從數位相機、掃描器或電影膠片掃描器的影像感測器所處理資料。RAW在字面上有生的、未加工過的意思,之所以這樣命名,是因為他們尚未被處理,未被壓縮編輯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原始影像有寬色域的內部色彩,是可以被進行精確的調整,檔案能在轉換之前作出一些修正。包括拍攝檔案的白平衡、色彩飽和度、對比度、清晰度等等的設定值,在拍攝當下來不及設定到最佳值,回去之後都可以透過電腦再重新調整,再轉出成TIFF或JPEG檔案。攝影數位化之後,RAW檔是的確可以好好被使用,拍攝RAW檔當然有必要,進行適度的修圖也是有必要。
不過現在攝影愛好者們越來越多人不想花時間鑽研攝影,轉而是把精神投入在後製工作上,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,這樣是否正確?
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適時的修圖是能讓照片品質再提升,這點做法是非常合理,但如果對於拍攝當下不考慮光源等週邊環境,基本設定的光圈、快門、白平衡一點都不在意,只要把檔案格式轉到RAW檔,按下快門後,一切設定值回家再調整,這樣似乎失去了攝影的樂趣。打個比方,A廚師經驗豐富,對於火侯掌控、食材挑選、調味一切掌控精準,炒出一盤色香味俱全的料理;B廚師同樣端出一盤色香味俱全的料理,不過料理在起鍋後,B廚師必須花點時間,針對口感和味道的部分再加工調味,即使兩盤料理味道相同,您會認為A廚師的廚藝精湛,還是會覺得B廚師廚功了得呢?
一樣的道理套用在攝影上,後製確實是可以輕易設定出HDR、濾鏡、各式風格的影像,也能讓原本拍攝的照片再變化出許許多多不同風味的作品,後製修圖是加分,但後製修圖並不能喧賓奪主,變成相機觀景窗後頭決定照片品質的主要決策者。
八分的攝影技巧,兩分的後製修圖,就有十分完美的作品。
平常工作拍照或是私下與朋友出去,只要遇到大家一起合照,常遇到被攝者指定:幫我拍瘦一點、我的手很粗、我的腰際肉幫我縮進去、我頭髮好亂,回去幫我頭髮順整齊,工作上的照片在所難免要依照要求修正,但對於其它人的要求,雖然口頭上說好,可是照片檔案根本不會有任何不同,除了利用拍攝技巧之外,攝影者不是魔術師,身材要高要美要瘦,應該是要找整型醫生幫忙,而不是對著攝影者訴說自己認為自己該整型的地方。
留言列表